鹽埕區的地名由「鹽埕」指的是當地曾經是製鹽、曬鹽的鹽田地帶。清代時期,這片沿海地區屬於「打狗港」的外圍平原與海埔新生地,為平埔族的原住民與漢人移民的交錯地帶。
當時鹽埕主要以鹽業與漁業為主,官府管理的鹽田遍布,成為清朝南台灣沿海重要的鹽產區之一。居民多為從事鹽工、漁獲捕撈的平民,聚落尚屬鬆散,經濟以基層生活維繫。
附近的旗津(昔稱旗後)為當時的海港重鎮,是南台灣重要的貿易港口,帶動鹽埕漁鹽聚落的初步發展。
1946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。
戰後從台南遷家至高雄發展的初代創辦人王坤昆 先生,把烹飪府城小吃的手藝跟著自己帶到了高雄。
早年,王坤昆與兒子還有女兒們在高雄市中心鹽埕,設立了「米糕城商號」。1948年,政府發布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,時年18歲的王耀城 先生適逢父親王坤昆過世,在戰後飄渺的時期守著父親留下來的味道,深耕鹽埕,也讓家人溫飽。
1966,高雄設立了亞洲第一座加工出口區。
在鄰近新開的高雄第一座百貨公司大新百貨旁的大仁路上,王耀城擺起了攤位,在銀行騎樓賣著家鄉的好滋味。秉持著「用好料、存好心」的心意,在十大建設後,米糕城也成了眾多異鄉遊子懷念的家鄉味。
1976,台灣錢淹腳目。
南豬北張,看股票吃便當。
王耀城的兒子們也陸續在退伍後回到家中幫忙家裡生意。米糕城從大溝頂的攤商到現今有了門市店面,體現了早年台灣人「勤是搖錢樹、儉為聚寶盆」的勤儉精神。
1987,解除戒嚴令。
現任董事長陳秀芬女士與老一輩的姑婆們從早到晚在店裡奔波,努力經營老丈人留下來的好味道,除了讓各地的饕客可以嚐到南台灣傳統的美味,也希望子女們不用再經歷過那些年代。
2000,千禧年。
鄰近的愛河開始了整治河川措施,以前那條人人嫌棄的臭水溝變成了高雄燈會水舞的活動中心。第三代 王武健先生與妻子陳秀芬決定在自強三路開立屬於自己的一家店《米糕世家》
同時,在鹽埕老店米糕城的姑婆們,在與姪子老三的經營下小小的店裡總是高朋滿座,其中不乏各界政商名流,只為了在繁忙之中吃上一口在地的滋味。
2008,兩岸一家親。
隔著愛河,第三代經營的米糕世家與老店米糕城各自在鹽埕、前金深耕在地客群,除了曾榮獲各大美食節目專訪、電視採訪,更配合市府行銷高雄觀光,靠著南台灣在地特色美食擄獲香港、日本、馬來西亞等國旅客的好評。
2019,COVID-19。
全球疫情肆起,在國外從事電動車新能源領域的第四代王麒傑,看著年邁的長輩們面對疫情嚴峻的打擊,仍拖著身子努力守著前人留下的口碑,便決定挽起袖子回家陪著家人一起賣米糕。
2022,返鄉青年被看到。
隨著疫情降級,國內經濟復甦,高雄迎來了黃色小鴨、駁二藝文特區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幕等熱絡活動。
第四代接班人在傳統烹飪的技藝之上,導入現代化的品質管理與製程工藝,榮獲中華民國金商獎與 蔡英文總統的肯定,努力將故鄉傳統的小吃與回憶持續傳承下去。
在第四代接班人經手後,決定將品牌的核心價值定位在「衛生」、「傳承」、「創新」三個面向。
衛生代表著希望提供讓大家食在安心的好品質與原物料們。讓每一碗我們端出去的食物都是我們自己願意、喜歡、也敢吃的食物。
傳承的部分,米糕城與鹽埕在地一起度過八十年,希望在傳遞品牌的同時,也加深大眾對鹽埕在地的印象。讓米糕城的城,不只是創辦人王耀城的城,也是鹽埕的埕。
創新代表著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趣的、不斷有新想法激盪的品牌。帶領著米糕城、鹽埕、高雄、台灣小吃一起走向國際。